三国演义里的成语
1、三足copy鼎立
[成语解释]bai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典du故出处]《史zhi记·淮阴侯列传》:三分dao天下,鼎足而居。”
译文:天下分成三分,鼎的三足分立那样。
2、七擒七纵
[成语解释]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典故出处]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一折:那敬德鞭无虚举,举无不中。你便要一冲一撞,登时间早将你七擒七纵。
3、三顾茅庐
[成语解释]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典故出处]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4、得陇望蜀
[成语解释]陇:指甘肃一带;蜀:指四川一带。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贪得无厌。
[典故出处]《鲁迅书信集致陶元庆》:我很希望兄有空,再画几幅,虽然太有些得陇望蜀。
5、舌战群儒
[成语解释]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典故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三国演义》里面的成语有哪些?
1、七擒七纵[ qī qín qī zòng ]
释义: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363396338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出处:晋 · 陈寿《三国志 · 蜀志 · 诸葛亮传》:”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
2、老牛舐犊[ lǎo niú shì dú ]
释义:舐:舔;犊:小牛。老牛舔小牛。比喻父母疼爱子女。
出处:《后汉书 · 杨彪传》:“子(杨)修为曹操所杀;后操见彪问曰;’公何瘦之甚?’对曰:’愧无(金)日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3、舌战群儒[ shé zhàn qún rú ]
释义: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 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出处:明 ·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4、吴下阿蒙[ wú xià ā méng ]
释义: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 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出处:晋 · 虞溥《江表传》:”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5、势如破竹[ shì rú pò zhú ]
释义:势:气势,威力。 形势就像劈竹子,头上几节破开以后,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了。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出处:《晋书·杜预传》:”今军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三国演义》的成语(还要有每个成语主要人物)
1、望梅止渴(曹操)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431363630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
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
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2、乐不思蜀 (刘禅 司马昭)
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
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诵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
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他的旧臣谷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
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谷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司马昭听了,说“咦,这话怎么像是谷正说的?”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
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传下了这令人捧腹的“乐不思蜀”典故。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在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依史以演义,作者的创作目的是描绘一部形象化的三国兴亡史,其间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意图十分鲜明。
小说借鉴了编年体史书的编著模式,以三国纷争的历史进程为主线,以王业兴废为焦点,把近百年的历史故事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主要写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斗争,而作者的兴趣则在于揭示这个时期的各个军事集团如何兴、如何亡。
矛盾的焦点是曹操和袁绍两大集团的斗争,作者对二人作了多方面对比,重点则是对兴亡教训的总结,顺民心、得人才、有谋略者得天下,这是作者表达的主要思想。后十五回写三国的覆灭,主要展现的是三国各自的内部矛盾,尤其是对司马篡魏、后主信谗、孙皓暴政等作了深刻的描写。
情节虽然简略,但着眼点仍在如何兴、如何亡。作者以写实的态度,比较客观、完整地展现了这百余年的历史过程,其中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启示,因此具有极大的魅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望梅止渴
百度百科——乐不思蜀
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有哪些
1、锦囊妙计[ jǐn náng miào jì ]
释义:旧小说里描写足智多谋的人把对付敌方的计策写在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366303836纸条上,放在锦囊里,以便当事人在紧急时拆阅。比喻有准备的巧妙办法。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汝保主公(刘备)入吴;当领此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依次而行。”
2、恩怨分明[ ēn yuàn fēn míng ]
释义:对于恩惠和仇恨的界限分得十分清楚,毫不含糊。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回:“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
3、骄兵之计[ jiāo bīng zhī jì ]
释义:故意向敌军示弱,以助长其骄傲情绪,使其轻敌大意的计策。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回:“孟达暗暗发书,申报玄德,说‘黄忠连输数阵,现今退在关上。’玄德慌问孔明。孔明曰:‘此乃老将骄兵之计也。’”
4、哀感顽艳
释义: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出处:三国魏•繁钦《与魏文帝笺》:“咏北狄之遐征,奏胡马之长嘶,凄入肝脾,哀感顽艳。”
5、傲睨得志
成语释义:傲睨:傲慢地斜眼看。得志:愿望实现。形容因实现愿望而看不起一切的神情。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原来曹操自破马超回,傲睨得志,每日饮宴,无事少出,国政皆在相府商议。”
6、养精蓄锐[ yǎng jīng xù ruì ]
释义:保养精神,蓄集力量。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且待半年;养精蓄锐;刘表、孙权可一鼓而下也。”
7、虚虚实实[ xū xū shí shí ]
释义:假假真真,以假乱真。指军事上讲究策略,善于迷惑对方。也指文艺作品中虚写、实写并用,表现方法耐人思索回味。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岂不闻兵法‘虚虚实实’之论?操虽能用兵,只此可以瞒过他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