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什么什么一一在后面的成语?
最后一个字是一的成语:心口不一,表里如一,百里挑一,表里不一,百不当一,百不获一,百不失一,合而为一,合二为一,参差不一,九九归一,始终如一
形容“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用成语
形容“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的成语有不知所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366306434措、哀喜交并、魂不守舍、漫无目的、手足无措、手忙脚乱等。
一、不知所措
解释:措:安置,处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出自:《论语·子路》:“则民无所措手足。”《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白话文:“哀喜交加,不知所措。”
示例:程仁呆了,这个意外的遇见,使他一时不知所措。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五五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状语、补语;指处境很为难
近义词心中无数、罔知所措、束手无策、惊惶失措、不知所厝、惊慌失措、无所适从、胸中无数、不知所可、心慌意乱、手足无措
反义词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应付自如、不动声色、成竹在胸、如鱼得水、成竹于胸、轻松自如
二、哀喜交并
解释:交:交错。悲痛和喜悦交织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皇太子以丁酋践尊号,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白话文:“皇太子以丁酋长称帝,哀伤喜悦交错,不知所措。”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又高兴又难过
示例:我一时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三、魂不守舍
解释:舍:住宅,比喻人的躯壳。灵魂离开了躯壳。指人之将死。也形容精神恍惚。
出自:《三国志·管辂传》裴松之注引《辂别传》:“何之视侯,则魂不守宅,血不华色,精爽烟浮,容若槁木,谓之鬼幽。”
白话文:“为什么他看侯,就魂不守舍,面无血色,精神烟浮,容貌像枯槁,对‘鬼幽。”
示例:我看宝玉竟是魂不守舍,起动是不怕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五回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形容精神不集中
近义词六神无主、心惊胆落、心神不定、魂不附体、神魂颠倒、心神恍惚、湿魂洛魄、心不在焉、魂不守宅、魂飞天外、心神不属、魂飞魄散、神不守舍、漫不经心、无所用心、失魂落魄
反义词心神专注、心无旁骛、心无二用、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专心致志
四、漫无目的
拼音[ màn wú mù dì ]
解释形容放纵散漫没有目标。
出处向天笑 《梨花篝火》 几点微弱的星光,几片飘扬的旗幡,偌大的青藏高原早已沉睡,只有我一个人漫无目的行走。
用法动宾式;作定语、状语;
示例我在街上漫无目的地游逛。
五、手足无措
解释: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出自:《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白话文:上刑法不中用,民众十分慌张,不知手脚该怎么放好。
示例:正忧疑不定,忽报宋兵到了,惊得手足无措。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二回
近义词如坐针毡、束手无策、狼狈不堪、措手不及、不知所措、惊惶失措、一筹莫展、七手八脚、小手小脚、猝不及防、不知所错、计无所出、焦头烂额、面无人色、
反义词不动声色、措置裕如、神色自若、处之泰然、从容不迫、满不在乎、慢条斯理、指挥若定、神色自诺、镇定自若、泰然自若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手足无措
百度百科-哀喜交并
百度百科-漫无目的
百度百科-魂不守舍
百度百科-不知所措
一个男孩拿着考的十分的卷子在那里哈哈是什么成语打一成语?
1、苦中作乐
拼音: kǔ zhōng zuò lè
解释: 在困苦中勉强自寻欢乐。
出处: 宋·陈造《同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436316238陈宰黄簿游灵山八首》自注:“宰运:‘吾辈可谓忙里偷闲,苦中作乐。’”
举例造句: 此第三首,则俗所谓苦中作乐也。言山行之可畏若此,而于其中强寻乐处,则亦有可喜者。 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十
拼音代码: kzzl
近义词:强颜欢笑、自得其乐
歇后语: 穷风流,饿快活;黄连树下弹琴
灯谜: 药里有味合欢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在困苦中自寻欢乐
英文: find happiness in suffering
2、强颜欢笑
拼音: qiǎng yán huān xiào
解释: 心里不畅快,但脸上勉强装出喜笑的样子。
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邵女》:“‘汝狡兔三窟,何归为?’柴俯不对。女肘之,柴始强颜为笑。”
举例造句: 难道我竟能随着大家,吃林师弟的饭,使林师弟的钱?再强颜欢笑,恭贺他和小师妹举案齐眉,白头偕老。 金庸《笑傲江湖》第十三回
拼音代码: qyhx
近义词:强颜为笑
用法: 作谓语、宾语、状语;用于处事
英文: try to show happyness when one is sad
思在第一的成语是什么?
思字开头的成语2113:思断义绝、思5261绪4102万千、思所逐之、思深忧远、思归其雌1653、思版妇病母、思不出位、权思贤如渴、思潮起伏、思前想后、思患预防、思如涌泉、思前算后、思前虑后、思断义绝、思若泉涌、思若涌泉、思贤若渴、思过半矣
在一个地方来回的走是什么成语
徘徊歧路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豫;歧路:岔路。在岔道上走来走去。比喻犹豫观望,主意不定。
一个人在什么局里的成语
当局者迷。
当局者迷。( dāng jú zhě mí ) 全句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366303130。 出处宋朝辛弃疾的《恋绣衾·无题》:“我自是笑别人的,却元来当局者迷“。当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观的人却看得很清楚。
拓展资料:
当局称迷,傍观必审,何所谓疑而不申列?
唐朝的大臣羹光上书唐玄宗要求把唐初名相魏征整理修 订过的《类礼》(即《礼记》)列为经书,也就是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 玄宗当即表示同意,并命元澹等仔细校阅一下,再加上注解。 不料,右丞相张说(yue)对此提出不同看法。他说,现在的《礼 记》,是西汉戴圣编纂的本子,使用到现在近千年;再说东汉的郑玄也已加了注解,已经成为经书,有什么必要改用魏征整理修订的本 子呢?玄宗觉得他说得也有道理,便改变了主意。但是元澹认为,本 子应该改换一下。为此,他写了一篇题为《释疑》的文章表明自己的 观点。 《释疑》是采用主客对话的形式写成的。先是客人问:《礼记》这 部经典著作,戴圣编纂、郑玄加注的本子与魏征修订的本子相比,究 竟哪个好?” 主人口答说:“戴圣编纂的本子从西汉起到现在经过了许多人 的修订、注解、互相矛盾之处很多,魏征正是考虑到这些因素而重新 整理,谁会想到那些墨守成规的人会反对!” , 客人听后点点头,说:“是啊,就像下棋一样,下的人反倒糊涂, 旁观者却看得很清楚”。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当局者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