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厌”的成语有哪些?
含“厌”的成2113语有:5261
贪得无厌[ tān dé wú4102 yàn ]厌:满足。 贪心永远没有1653满版足的时候。
兵不权厌诈[ bīng bù yàn zhà ]厌:嫌恶;诈:欺骗。 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
不厌其烦[ bù yàn qí fán ]厌:嫌。不嫌麻烦。
百读不厌[ bǎi dú bù yàn ]厌:厌烦,厌倦。读一百遍也不会感到厌烦。形容诗文或书籍写得非常好,不论读多少遍也不感到厌倦。
饫闻厌见[ yù wén yàn jiàn ]饫闻:饱闻;厌见:饱见。指见闻甚多。
遇到不喜欢和讨厌的人用什么成语形容
遇到不喜欢和讨厌的人用什么成语形容:冤家路窄 遇到讨厌的人 当然有冤家路窄的感觉了
厌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厌故喜新 (yàn gù xǐ xīn) 解释:讨厌旧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234303731的,喜欢新的。 出处:《问答上》:“使天地大义有所废阙,而厌故喜新,败亡相寻而不悟也。” 示例:夫人类之中,有一普通之性质,此~是也。 刘师培《人类均力说》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厌家鸡,爱野雉 (yàn jiā jī,ài yě zhì) 解释:厌:憎恶;雉:野鸡。憎恶家鸡,喜欢野鸡。原意是晋庚翼把自己的书法喻为家鸡,把王羲之的书法喻为野鸡。比喻贱近贵远。 出处:晋·何法盛《晋中兴书》第七卷:“在荆州与都下书云:‘小儿辈贱厌家鸡,爱野雉,皆进逸少书,须吾还,当比之。’”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厌旧喜新 (yàn jiù xǐ xīn) 解释:厌弃旧的,喜欢新的。多指爱情不专一。 出处:《楞严经》卷四:“卵则惟因妄想而生;胎因男女爱欲之情而有;湿以自业及外境暖湿之气和合而感;化以厌旧喜新,离此托彼而应。” 示例:诸位都在声声念旧,我当然也不能~。 吴越《括仓山恩仇记》第七十二回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厌难折冲 (yàn nán zhé chōng) 解释:指能克服困难,抗敌取胜。 出处:汉·刘向《说苑·尊贤》:“故虞有宫之奇,晋献公为之终夜不寐;楚有子玉、得臣,文公为之侧席而坐。远乎!贤者之厌难折冲也。” 示例:明·文征明《乡里祭沈都宪文》:“~,边用靖谧。”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厌塞众议 (yàn sāi zhòng yì) 解释:厌塞:压制、抑制。压制各种意见。 出处:《后汉书·范滂传》:“其所举奏,莫不厌塞众议。”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厌闻饫听 (yàn wén yù tīng) 解释:指充分听取。 出处:宋·曾巩《送江任序》:“既已得其所处之乐,而厌闻饫听其人民之事,而江君又有聪明敏急之材。”
参考资料:http://www.erong.com/cy/?keyword=厌&keyword5=&keyword6=&page=5
带而、厌的成语
学而不厌2113解释:厌:满足。5261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出自:《论4102语·述而》:165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示例:对自己,“~”,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厌四字成语有哪些
贪得无厌、兵不厌诈、百读不厌、喜新厌旧、不厌其烦、淡而不厌、学而不厌、神憎鬼厌、三荤五厌、悲观厌世、龟厌不告、乐而不厌
形容很厌恶的成语有哪些?
1.面目抄可憎
拼音: mià袭n mù kě zēng
解释: 憎:厌bai恶。面貌神情du卑陋,使人看了zhi厌恶。
出处: 唐·dao韩愈《送穷文》:“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
2.令人作呕
拼音: lìng rén zuò ǒu
解释: 呕:恶心,想吐。比喻使人极端厌恶。
3.贫嘴薄舌
拼音: pín zuǐ bó shé
解释: 指话多而尖酸刻薄,使人厌恶。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什么诙谐!不过是贫嘴贱舌的讨人厌罢了!”
4.深恶痛诋
拼音: shēn wù tòng dǐ
解释: 深:很,十分;恶:厌恶;诋:诋毁。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出处: 郭沫若《沸羹集·今日新文字运动所应取的路向》:“我们对于旧文字,应该不要那么时髦地一概的深恶痛诋。”
5.深恶痛疾
拼音: shēn wù tòng jí
解释: 恶:厌恶;痛:痛恨。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出处: 《孟子·尽心下》“斯可谓之乡愿矣” 宋·朱熹集注:“过门不入而不恨之,以其不见亲就为幸,深恶而痛绝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