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本和体的成语有哪些
本支百世本末倒置本同末异本同末离本枝百世本来面目本固邦宁本乡本土一本正经一本万利依本画葫去本就末去本趋末报本反始崇本抑末德本财末
本 和 体 的成语
给你份完整的资料2113:带有本和体的成语:本支百世52614102本末倒置本同末异本同末离本枝1653百世本来面目本固邦宁本乡本土一本正经一本万利依本画葫去本就末去本趋末报本反始崇本抑末德本财末弱本强末张本继末原原本本元元本本本乡本土根深本固源源本本看家本事看家本领去末归本寻源讨本强枝弱本木落归本枝大於本枝源派本弃末反本弃末返本体大思精体物缘情体恤入微体规画圆体国经野体贴入妙体贴入微体无完皮体无完肤五体投地五体投诚具体而微四体百骸枯体灰心相体裁衣虎体元斑虎体原斑虎体鹓班赤体上阵不成体统公忠体国兹事体大膘肥体壮心广体胖心宽体胖习与体成缘情体物一心同体三位一体卑身屈体卑身贱体凡胎浊体同功一体四肢百体柔肤弱体椎肤剥体放心解体
带体和识字的成语有哪些
不识大2113体发音bù shí dà tǐ释义5261大体:关系全局的道理。不懂得从大局考虑。出处4102《1653史记·平原虞卿列传》:“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晋·袁宏《后汉记》卷一○:“臣愚浅,不识大体。”示例上斥为不识大体,仍谕内监在外生事者听人责惩。(《清史稿·高宗本纪》)近义词目光如豆 鼠目寸光反义词目光如炬 高瞻远瞩
一个本和一个体是什么成语
不识大体bú shí 2113dà tǐ[释义] 识:懂得;5261大体:重要的道理4102;关系全局的道理。1653指不能认清大局;不懂得做事、处理问题从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语出] 晋·袁宏《后汉纪》:“臣愚浅;不识大体。”[正音] 识;不能读作“shī”。[辨形] 识;不能写作“拾”。[近义] 目光如豆 鼠目寸光[反义] 目光如炬 高瞻远瞩 卓有远见[用法] 指不明白关系到大局或整体利益的道理。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结构] 动宾式。[例句] 为了组里这点小事;你就到处张扬;弄得全厂都知道;也未免太~了。[英译] not to understand the highest principles of propriety
与人体器官有关的成语
肝胆相照、目瞪口呆、2113焦头烂额、唇亡齿寒、头重脚5261轻一、4102肝胆相照白话释义:比喻彼此之间真1653诚相见。朝代:宋作者:文天祥出处:《文山全集·六·与陈察院文龙书》:“所恃知己;肝胆相照;临书不惮倾倒。”翻译:依靠知己;肝胆相照;面对所写的书信不害怕被歪斜二、目瞪口呆白话释义:瞪大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惊而愣住的样子。朝代:现代作者:敦煌变出处:《敦煌变文集》:“朱解低头亲看札;口呆目瞪忘收唇。”翻译:让争论而清宾;烟囱调薪逃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宾吗?三、焦头烂额白话释义:比喻处境或情态十分狼狈窘迫。朝代:公元80年作者:班固出处:《汉书·霍光传》:“令论功而清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翻译:向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者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四、唇亡齿寒白话释义:嘴唇没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朝代:春秋作者:左丘明出处:《左传·哀公八年》:“夫鲁,齐晋之唇,唇亡齿寒,君所知也。”翻译:鲁国,齐国、晋国的嘴唇,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这是你所知道的五、头重脚轻白话释义:上面重,下面轻,比喻基础不稳固,也用来形容眩晕的感觉。朝代:明作者:天然痴叟出处:《石点头·侯官县烈女歼仇》:“他的酒量原不济,三瓶落肚,渐觉头重脚轻。”
带体字的成语有哪些
1、不识2113大体成语拼音:bú shí dà tǐ成语解5261释:识:懂得;大体:重要的道理;关4102系全局的道理。指不能认1653清大局;不懂得做事、处理问题从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成语出处:《宋书 南郡王义宣传》:“尝献世祖酒,先自酌饮,封送所馀,其不识大体如此。”2、赤身裸体成语拼音:chì shēn luǒ tǐ成语解释:赤:光着。大部分身体或全身裸露。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4回:“耀武扬威,辱骂不绝;多有解衣卸甲,赤身裸体,或谁或坐。” 3、遍体鳞伤成语拼音:biàn tǐ lín shāng成语解释:遍:普遍;全面;鳞:鱼鳞。全身受伤;伤痕 像鱼鳞一样密。形容伤势很重。成语出处:清 吴趼人《痛史》第六回:“打的遍体鳞伤,着实走不动了。”4、魂不附体成语拼音:hún bù fù tǐ成语解释:魂:灵魂;魂魄。迷信的人认为人魂魄一离体;就失去知觉;无法行动。形容受到极大的惊吓;恐惧万分。有时也形容受到极大的诱惑;不能自主。成语出处:元 乔吉《金钱记》第一折:“一个好女子也,生得十分大有颜色,使小生魂不附体。”5、浑然一体成语拼音:hún rán yī tǐ成语解释:浑然:完整不可分。融合成为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成语出处:《二程遗书》第二卷上:“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