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一的成语及解释
安于一隅ān yù yī yù成语解释:隅:角落。安心在某一个角落。形容苟安一角,不求进取。成语出处:宋·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二书》:“臣恭惟皇帝陛下厉志复仇,不肯即安于一隅,是有功于社稷也。”百闻不如一见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成语解释: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成语出处:《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例 句: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百闻不如一见。(《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百不失一bǎi bù shī yī成语解释:一百次中无一次失误。表示射箭或打枪命中率高,或做事有充分把握。成语出处:汉·王充《论衡·须颂》:“从门应庭,听堂室之言,什而失九,如升堂窥室,百不失一。”例 句:他把算子一动,便晓得这人姓名,穷通寿夭,百不失一。(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七)并为一谈bìng wéi yī tán成语解释: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谈论。成语出处:唐·韩愈《平淮西碑》:“万口和附,并为一谈。”不管三七二十一bù guǎn sān qī èr shí yī成语解释: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成语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二:“若三日没有银时,老身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公子不公子,一顿孤拐,打那光棍出去。”不可一世bù kě yī shì成语解释:一世:一时。认为当代的人都不行。形容目空一切、狂妄自大到了极点。成语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补遗》卷一五:“荆公少年,不可一世。”例 句:盖兴会飙举,不可一世矣。(柳亚子《燕子龛遗诗序》)背城借一bèi chéng jiè yī成语解释:背:背向;借:凭借;一:一战。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成语出处:《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例 句:合家细弱,依栖于此,屡被封家女子,横见摧残,今欲背城借一,烦君属檄草耳。(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绛妃》)百无一能bǎi wú yī néng成语解释:什么都不会做。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三十二回:“宋江道:‘我自百无一能,虽有忠心,不能得进步。’”高人一等gāo rén yī děng成语解释:高过一般人。成语出处:《礼记·檀弓上》:“献子加于人一等矣。”例 句:他常常自以为高人一等,实际上很平庸。傲睨一世ào nì yī shì成语解释:睨:斜视。高傲地旁观,对当代的一切都不看在眼里。形容傲慢自负,目空一切。成语出处:《宋史·沈辽传》:“辽字睿达,幼挺拔不群,长而好学尚友,傲睨一世。”宋·高斯得《耻堂存稿·留赵给事奏札》:“但其再来,遂负虚骄之气,傲睨一世,自以人莫能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bǎi chǐ gān tóu,gèng jìn yī bù成语解释:佛家语,比喻道行、造诣虽深,仍需修炼提高。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成语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师示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例 句:故聊复言之,恐或可以少助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之势也。(宋·朱熹《答巩仲至书》)百星不如一月bǎi xīng bù rú yī yuè成语解释:一百颗星星发出的亮光不如一个月亮发出的光明亮。比喻量多不如质优。成语出处:《淮南子·说林训》:“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十牖之开,不如一户之明。”不堪一击bù kān yī jī成语解释:不堪:经不起。形容力量薄弱,经不起一击。也形容论点不严密,经不起反驳。例 句:这篇文章论点不严密,不堪一击。背城一战bèi chéng yī zhàn成语解释: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成语出处:《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例 句:他皱着眉头问道:“可是我们怎么背城一战呢?”(茅盾《子夜》十八)一尘不染yī chén bù rǎn成语解释: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成语出处:唐·释道世《法苑珠林》:“若菩萨在乾土山中经行,土不著足,随岚风来,吹破土山,令散为尘,乃至一尘不著佛身。”宋·张耒《腊月小雪后圃梅开》:“一尘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风露身。”例 句:特别是夏季,绿树红楼,一尘不染。(臧克家《老舍永在》)彼一时,此一时bǐ yī shí,cǐ yī shí成语解释: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表示时间不同,情况有了变化。成语出处:《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例 句:彼一时,此一时。他如今在天上,我得收拾门下,免死沟壑,便为万幸了,还敢妄言甚么。(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毕其功于一役bì qí gōng yú yī yì成语解释:把应该分成几步做的事一次做完。例 句: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过程,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不值一钱bù zhí yī qián成语解释:比喻毫无价值。成语出处:《史记·魏其安侯列传》:“生平毁程不识不直一钱。”例 句:此两公俱以直臣起家致大位,晚途遭诟,不值一钱,宪体至是扫地矣。(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御史大夫被论》)别具一格bié jù yī gé成语解释:别:另外。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成语出处:清·吕留良《与施愚山书》:“咏见赠诗,风力又别具一格。”例 句:这个画家的人物画拙中见巧,别具一格。百不一存bǎi bù yī cún成语解释:一百个里面没有留下一个。表示丧失殆尽。成语出处:《南史·蔡廓传附蔡兴宗》:“时士庶危惧,衣冠咸欲远徙,后皆流离外难,百不一存。”更进一竿gèng jìn yī gān成语解释:更:再,又;竿:竹竿。又前进了一步。成语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师示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一鳞半甲yī lín bàn jiǎ成语解释:原指龙在云中,东露一鳞,西露半爪,看不到它的全貌。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成语出处:唐·高仲武《中兴闲气集·苏涣》:“三年中作变律诗九首,上广州李帅,其文意长于讽刺,亦有陈拾遗一鳞半甲。”说一不二shuō yī bù èr成语解释:说怎么样就怎么样。形容说话算数。成语出处:清·张春帆《宦海》第四回:“这个时候的邵孝廉,就是个小小的制台一般,说一是一,说二是二,庄制军没有一回驳过他的。”例 句:穷苦人们起来,在村里说一不二!(梁斌《红旗谱》十八)百无一用bǎi wú yī yòng成语解释:百样之中无一有用的。形容毫无用处。成语出处:清·黄景仁《杂感》:“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不经一事,不长一智bù jīng yī shì,bù zhǎng yī zhì成语解释:智:智慧,见识。不经历一件事情,就不能增长对那件事情的见识。例 句:俗语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我如今知道了,你又该来支问着我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回)不拘一格bù jū yī gé成语解释:拘:限制;格:规格,方式。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成语出处:清·龚自珍《己亥杂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例 句:不但体裁,风格,题材,表现手法可以鼓励勇于创新,甚至连主题,也可以是不拘一格的。(秦牧《“果王”的美号》)
60个成语和它的出处和意思
1、哀而不伤
解释: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出自:《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解释: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自:《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3、北辰星拱
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自:《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比而不同
解释:搞帮派,但是不团结。结党营私。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屏气凝神
解释: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
出自:《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6、博施济众
解释:博:广泛;济:救济。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自:《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7、博文约礼
解释:博:金我,广;约:约束。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出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8、不耻下问
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不得其死
解释:指人不得好死。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自:《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不舍昼夜
解释:舍:放弃。不放弃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
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不亦乐乎
解释: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的意思。
出自:《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解释: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出自:《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3、察言观色
解释:察:详审。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
出自:《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4、成仁取义
解释:成仁:杀身以成仁德;取义: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出自:《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15、成人之美
解释:成:成就。成全别人的好事。
出自:《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6、从心所欲
解释: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出自:《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7、大动干戈
解释: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出自:《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业;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18、待价而沽
解释:沽:卖。等有好价钱才卖。比喻谁给好的待遇就替谁工作。
出自:《论语·子罕》:“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19、箪食瓢饮
解释: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出自:《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0、当仁不让
解释: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21、道不同,不相为谋
解释: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出自:《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22、道听途说
解释:道、途: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出自:《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23、恶衣恶食
解释: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出自:《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4、耳顺之年
解释: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
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5、发愤忘食
解释: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出自:《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6、犯上作乱
解释: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出自:《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7、肥马轻裘
解释: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出自:《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28、斐然成章
解释:斐、章:文采。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出自:《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载之。”
29、分崩离析
解释: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出自:《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30、父母之邦
解释:指祖国。
出自:《论语·微子》:“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31、刚毅木讷
解释: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出自:《论语·子路》:“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32、割鸡焉用牛刀
解释: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出自:《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33、各不相谋
解释:谋:商量,计义。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办事,不互相商量。
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34、恭而有礼
解释:恭:恭敬;礼:礼节。恭敬又有礼节。
出自:《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3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释:器:工具。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
出自:《论语·魏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36、攻乎异端
解释:指钻研和实行儒家以外的主张,也指斥责异端。
出处:《论语·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37、过犹不及
解释: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出自:《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38、怪力乱神
解释: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
出自:《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39、后生可畏
解释: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出自:《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40、患得患失
解释:患:忧患,担心。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出自:《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41、诲人不倦
解释: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出自:《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2、惠而不费
解释:惠:给人好处;费:耗费。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
出自:《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J
43、见义勇为
解释: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出自:《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4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出自:《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45、既往不咎
解释:咎:责怪。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出自:《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46、见贤思齐
解释: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出自:《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7、尽善尽美
解释: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出自:《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48、敬而远之
解释: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
出自:《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49、举一反三
解释: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出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0、侃侃訚訚(yín)
解释:形容和悦而从容不迫地谈话。
出自:语出《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51、空空如也
解释:空空:诚恳,虚心。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现形容一无所有。
出自:《论语·子罕》:“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52、理屈词穷
解释: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
出自:《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宋·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53、乐山乐水
解释:乐:喜爱,爱好。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
出自:《论语·雍也》:“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54、乐以忘忧
解释: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形容非常快乐。
出自:《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55、乐在其中
解释: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出自:《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56、良师益友
解释:良,好;益,有帮助。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
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57、 苗而不秀
解释:苗:指庄稼出苗;秀:庄稼吐穗开花。指庄稼出了苗而没有抽穗。比喻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
出自:《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58、 敏而好学
解释: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出自:《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9、 敏于事,慎于言
解释:敏:奋勉,慎:小心。办事勤勉,说话谨慎。
出自:《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60、 鸣鼓而攻之
解释: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出自:《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扩展资料
其它成语解释及出处:
1、 杀身成仁
解释: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出自:《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 色厉内荏
解释: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硬,内心虚弱。
出自:《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3、 善贾而沽
解释:贾:通“价”。善贾:好价钱;沽:出卖。等好价钱卖出。比喻怀才不遇,等有的赏识的人再出来做事。也比喻有了肥缺,才肯任职。
出自:《论语·子罕》:“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价)而沽诸?”
关于成语的50个典故及出处和意思
典故:完璧归赵: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含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典故:负荆请罪: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含义: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请求对方的宽恕 典故:怒发冲冠: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含义: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气愤到极点 典故:刎颈之交: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含义: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以誓同生死的朋友 《孔雀东南飞》 典故:命如南山石。出处:《诗经·小雅·天保》 含义:比喻活的像南山的石头一样的长。 《咏荆轲》 典故:雄发指危冠:出处: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刺秦王 含义:怒发冲掉了帽子 典故:图穷事自至:出处《战国策。燕策》上说,荆轲奉燕太子之命去刺秦王,以献燕国督亢地图为名,预先把匕首卷在图里。献图时,地图展到最后露出了匕首。 含义:图穷匕首现 《读山海经》作者:陶渊明 传说:精卫填海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出处:《山海经 北山经》本是炎帝的少女,名女娃,溺死于东海。死后化为鸟名精卫,唱衔西山木石以填东海 含义:用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典故:死当结草。出处:《左传·宣公十五年》魏武子要把爱妾杀掉,他的儿子魏颗没有听父亲的话,把父亲的这个爱妾嫁了出去,这个爱妾的已故父亲,为了报答魏颗,在一次战争中。他接草绊倒了敌人救了魏颗 含义:死后也要报恩。 《六国论》作者:苏洵 典故:抱薪救火。出处:《史记》:“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含义: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窦娥冤》作者:关汉卿 典故:苌弘化碧,出处:苌弘:周朝的贤人,后蒙冤为人所杀,传说血化为碧玉。 含义:旧时比喻有冤狱 典故:望帝啼鹃。出处:相传战国时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为蜀治水有功,后禅位臣子,退隐西山,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后常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含义:旧时比喻有冤狱 典故:飞霜六月:出处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 战国时,皱衍对惠王很忠心,燕惠王却听信谗言把他囚禁,他入狱时仰天大哭,正当夏天,竟然下起霜来,后用“六月飞雪”来比喻冤狱。 含义:旧时比喻有冤屈 《渔家傲》作者:范仲淹 典故:燕然未勒。出处:《后汉书》。窦宪打败侵边的匈奴,在燕然山上刻石记功而归。后人就用燕然勒石表示克敌制胜,未取胜就说燕然未勒。 含义:抗敌大功还未告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辛弃疾 典故: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出处:仲谋,孙权的字,孙权在京口建立政权。 含义:无处寻找英雄孙仲谋了。 典故:“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任,”出处: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在京口建立政权,当年为了恢复中原大举进兵。 典故: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出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指刘裕当年为了恢复中原,大举北伐,胜利后在此建立政权。 含义:指精锐的部队。 典故:“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宋文帝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象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只落得自己北望而仓皇失措。封狼居胥: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北伐失败,作者借此事咏当时南宋近事,指宋孝宗隆兴元年,张凌北伐,在符离兵败的事。 典故:可堪回首,佛狸词下,一片神鸦社鼓 含义:佛狸:后魏太武拓跋泰的小字,他击败宋文帝,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词 典故: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回来报告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 含义:廉坡老了,饭量还好吗?表示到了晚年还要为国出力 《扬州慢》作者:姜夔 典故:春风十里。 出处:杜牧《赠别》 “春风十里扬州路” 含义:指先前扬州繁华的街道 典故:《黍离》之悲也 出处:《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磨,中心摇摇。”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悲叹宫室宗庙毁坏,长满禾黍,触景伤情,而作《黍离》之诗。 含义:哀伤亡国之辞。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典故:豆蔻词工,青楼梦好:出处《扬州慢》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含义:豆蔻:杜牧《赠别》:“豆蔻梢头二月初”。形容少女美丽;青楼,妓院,杜牧在扬州常和名妓来往,写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典故:“脚著谢公屐”,出处:《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谢公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 含义: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 传说:“空中闻天鸡”出处: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大树桃都,每当太阳初升,照到此树,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叫起来。 《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 典故:醉翁之意不在酒:出处:《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含义: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沁园春·雪》作者:毛泽东 典故: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出处:《汉书·匈奴传》“南有大汗,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 含义:天所宠爱的人 典故:风流人物:出处:《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出处: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含义:对一个时代有影响的人 典故:风骚:出处:《沁园春·雪》“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出处:《国风》《离骚》 含义: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这里指文学才华。 典故:接舆髡首,桑扈蠃行 出处:《涉江》“接舆髡首兮,桑扈蠃行”接舆,春秋时楚国的隐士,即《论语》里的“楚狂接舆”,因为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表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桑扈,古代隐士,即《庄子》里的子桑户, 含义:接舆剪去头发,桑扈裸体走路。他们的异常行为表示不与统治者合作。 传说:鸾鸟凤皇:比喻贤士远离,小人窃位。 典故:伍子逢殃:春秋时吴国大臣伍子胥因劝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应,后令伍子胥自杀。 《垓下之围》作者:司马迁 典故:四面楚歌。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含义:比喻孤立无援,四面受敌的处境。 典故:无脸见江东父老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 含义:表示说话人自卑困窘。 《毛遂自荐》作者:司马迁 典故:毛遂自荐。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含义: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典故:脱颖而出。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使遂早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含义:锥尖透过布囊显露出来。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就能表现自己。 《雷电颂》作者:郭沫若 传说:湘夫人:传说尧的女儿,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死后成为湘水神称湘夫人 传说:湘妃竹,斑竹,又称泪竹。出处:传说舜南巡时死去,他的妃子娥皇、女英在湘江间哭泣,眼泪沾染了竹子,竹竿上有了斑点,所以称斑竹、泪竹。 《故都的秋》作者:郁达夫 典故: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出处:《淮南子·说山》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含义:以小见大,见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扬州慢》作者:杜牧 传说:廿四桥的明月 出处:《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指扬州,传说城里有二十四座桥,因有24位美女吹箫于桥上而得名。“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苏轼 典故:三国周郎赤壁。出处:《资治通鉴》公元208年,孙权联合刘备在赤壁击败曹操。 含义:周郎,即周瑜 《阿房宫赋》作者:杜牧 典故: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出处:《阿房宫赋》“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含义:独夫指秦始皇;戍卒指陈涉、吴广起义;函谷举指刘邦谷公元前206年率军先入咸阳,推翻秦朝统治,并派兵守函谷关。楚人一炬指项羽公元前206年入咸阳,并焚烧秦的宫殿,大火三月不灭。 《过华清宫》作者杜牧 传说:一骑红尘妃子笑:妃子:杨贵妃 传说:霓裳一曲千峰上:霓裳:《霓裳羽衣曲》唐代宫廷中著名的乐舞 《无题》 传说:青鸟殷情为探看:蓬山,蓬莱山的简称,传说中的海上仙山。青鸟,神话中西王母饲养的三足鸟,它能传递信息,所以用它来指代使者。 《鸿门宴》作者:司马迁 典故:鸿门宴:出处:《史记。项羽列传》,项羽设宴招待刘邦,意在谋杀刘邦,结果刘邦在张良的帮助下,逃出了鸿门 含义:喻指暗藏杀机的善待。 湘娥啼竹素女愁,出自《李平箜篌引》 传说舜帝死于苍梧之野,娥皇、女婴追从到洞庭湖,南向痛苦,泪洒竹枝成斑点,因而湘江一代有斑竹。 典故:后庭花,出自《泊秦淮》 《玉树后庭花》,南后主陈叔宝作,后主为亡国之君,后人以《玉树后庭花》为亡国之音。 成语:门庭若市:出处:《战国策·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含义: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 成语:水落石出:出处:《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后赤壁赋》苏轼:“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含义: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成语:望洋兴叹 出处:《庄子·秋水》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含义:望洋,仰视样子。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或缺乏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成语:贻笑大方。出处:《庄子·秋水》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含义:大方,指知识渊博,学有专长的人。表示知识短浅,见笑于人。 《劝学》作者:荀况,《荀子》 成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出处:《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含义:靛青从蓝中取得,颜色却比蓝色更深 成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出处:《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含义:没有日常积累就不能有成果 成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出处:《荀子·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含义:一直坚持不松懈,就会取得成就
常见成语及其出处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回答者:wahhltt - 同进士出身 六级 2-7 11:49 --------------------------------------------------------------------------------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成语的出处和意思
图穷匕见(túqióngbìjiàn)解释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出处《战国策·燕策》记载:荆轲为燕太子刺秦王,用献燕国督亢的地图为名,先把匕首卷在图里。秦王展开地图,最后露出匕首。三人成虎(sānrénchénghǔ)解释三个人谎报集市里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谣言多人重复,就能使人信以为真。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前倨后恭(qiánjùhòugōng)解释倨:傲慢;恭:恭敬。以前傲慢,后来恭敬。形容对人的态度改变。出处《战国策·秦策一》:“苏秦曰:‘嫂何前俾而后卑也。’”《史记·苏秦列传》:“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
二十个成语,有出处
1郑重其事释义 郑重:审慎,严肃认真。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所以郑重其事,必得三日后方进门。” 2足智多谋释义 足:充实,足够;智:聪明、智慧;谋:计谋。富有智慧,善于谋划。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计。 出处 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一折:“此人足智多谋,可与共事。” 3智周万物释义 天下万物无所不知。形容知识渊博。 出处 《周易•系辞上》:“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 4正直无私释义 为人做事很正直,没有任何私心。 出处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孔颖达疏:“襄七年传曰:‘正直为正,正曲为直。’言正者能自正,直者能正人曲,而壹者言其一心不二也。” 5正正之旗 释义 正正:整齐。排列整齐的军旗。借喻强盛整肃的军队。 出处 《孙子•军争》:“无要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 6自知之明释义 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出处 《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7振振有辞 释义 振振:理直气壮的样子。形容自以为理由充分,说个没完。 出处 清•梁启超《关税权问题》:“今者外人之以排外相诬者,既振振有词,其乌可更为无谋之举,以授之口实也。”8正中下怀释义 正合自己的心意。 出处 《后汉书•刘玄传》:“帝方对我饮,正用此时持事来乎!” 9沾沾自喜释义 形容自以为不错而得意的样子。 出处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者,沾沾自喜耳。” 10捉贼捉赃 释义 比喻处理是非的事,要以事实为根据。 出处 宋•胡太初《昼帘绪论•治狱》:“谚曰:‘捉贼捉脏,捉捉双。’此虽俚言,极为有道。” 11至死靡它释义 至:到;靡:没有;它:别的。到死也不变心。形容爱情专一,致死不变。现也形容立场坚定。 出处 《诗经•鄘风•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12炙手可热释义 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出处 唐•杜甫《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13终身大事释义 终身:一生。关系一辈子的大事情,多指婚姻。 出处 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时间凭着两局赌赛,偶尔亏输,便要认起真来,草草送了终身大事,岂不可羞。” 14郑人争年释义 年:年龄。比喻争论的事情既无根据,又无意义。 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相与争年者,一人曰:‘吾与尧同年。’其一人曰:‘我与黄帝之兄同年。’讼此而不决,以后息者为胜耳。” 15知人善任释义 知:了解,知道;任:任用,使用。善于认识人的品德和才能,最合理地使用。 出处 汉•班彪《王命论》:“盖在高祖,其兴也有五:一曰帝尧之功裔,二曰体貌多奇异,三曰神武有征应,四曰宽明而仁恕,五曰知人善任使。” 16醉生梦死释义 象喝醉酒和做梦那样,昏昏沉沉,糊里糊涂地过日子。 出处 宋•朱熹《小学》卷五引程灏曰:“虽高才明智,胶于见闻,醉生梦死,不自觉也。” 17著书立说释义 立:创立、提出;说:主张,学说。从事写作,提出自己的主张和学说。 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五回:“将南京元武湖赐与庄尚志著书立说,鼓吹休明。” 18再生父母释义 指对自己有重大恩情的人,多指救命的恩人。 出处 《元史•乌古孙泽传》:“是吾民复生之父母也。” 19壮士解腕 释义 勇士手腕被蝮蛇咬伤,就立即截断,以免毒性扩散全身。比喻作事要当机立断,不可犹豫不决。 出处 《三国志•魏志•陈泰传》:“古人有言:‘蝮蛇螫手,壮士解腕。’ 20知书达礼释义 知、达:懂得。有文化,懂礼貌。形容有教养。 出处 元•无名氏《冯玉兰》第一折:“只我这知书达礼当恭谨,怎肯着出乖露丑遭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