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词句摘抄 > 句子百科 > 正文

害怕的成语有 形容害怕的成语

形容害怕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形容害怕的四字成语有惶恐不安、不寒而栗、心有余悸、胆战心惊、毛骨悚然、惴惴不安、战战兢兢、寒心酸鼻、望而生畏、栗栗危惧、诚惶诚恐、魂飞魄散、惊恐万状、骇人听闻、大惊失色、恐慌万状、汗不敢出、寒毛卓竖、胆颤心惊、谈虎色变、怛然失色、担惊受怕。

1、不寒而栗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bù hán ér lì,意思是恐惧心理引起的惊抖。

《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滑民佐吏为治。”

那天,一下子就杀了四百多人。尽管那天天气不冷,然而,住在这个地区的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都吓得不寒而栗。义纵执法严峻,但也存在肆意残杀的问题、

2、心有余悸,读音:xīn yǒu yú jì,汉语成语,解释: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回想起来还感到害怕。

出自 柳洲《风雨桃花洲》:“谈到三年前倒圩的情景,赵老大心有余悸地说:'那次桃花洲的人淹死了一半,庄稼全毁了。'”

3、胆战心惊(dǎn zhàn xīn jīng),成语。战:通“颤“发抖,哆嗦。形容非常害怕。

碧野《富春江畔·冰壶与双龙》:“我们沿着洞壁往下走,手扶栏杆,探步石级,胆战心惊。

4、毛骨悚然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máo gǔ sǒng rán,释义:身上毛发竖起,脊梁骨发冷,用来形容十分恐惧。

茨威格《伟大的悲剧》(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

5、诚惶诚恐,读音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诚:确实;惶:害怕;恐:畏惧。惶恐不安。原是封建社会中臣子向皇帝上奏章时所用的套语,形容非常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表示敬畏而又惶恐不安。现形容尊敬、恭维、服从或泛指心中有愧而恐惧不安。

郭沫若《北伐途中》:一些成了惊弓之鸟的部员们算也诚惶诚恐地先后把那段危险的地面通过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诚惶诚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毛骨悚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胆战心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不寒而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心有余悸

形容很害怕的成语有哪些?

1、诚惶诚恐

拼音: 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

解释: 诚:实在,的确;惶:害怕;恐:畏惧。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出处: 汉·杜诗《乞退郡疏》:“奉职无效,久窃禄位,令功臣怀愠,诚惶诚恐。”

2、担惊受怕

拼音: dān jīng shòu pà

解释: 担心害怕。指常处在惊吓、恐惧之中。

出处: 《水浒传》第三五回:“你们若要做夫妻,每日同一处,不担惊受怕,我却有一条妙计,只是难教你。”

3、胆战心寒

拼音: dǎn zhàn xīn hán

解释: 战:发抖。形容害怕之极。

出处: 《古今杂剧·楚昭王疏者下船》:“怕的是城荒国破,常子是胆战心寒。”

4、将恐将惧

拼音: jiāng kǒng jiāng jù

解释: 将:又。既恐慌,又害怕。

出处: 《诗经·小雅·谷风》:“将巩将惧,维予与女。”

5、提心吊胆

拼音: tí xīn diào dǎn

解释: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七回:“众僧闻得此言,一个个提心吊胆,告天许愿。”

形容“害怕的表现”的成语有哪些?

惶恐不安、毛骨悚然、心惊肉跳、惶惶终日、胆战心惊、寒心酸鼻、心惊胆战、惊慌失色、惊天动地、惊心动魄。

形容害怕的词语有哪些

胆战心惊、惊慌失措、害怕、恐慌、脸色煞白、浑身哆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句子知识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