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烦恼”的成语有哪些?
形容“烦恼2113”的成语有:
心慌意乱 、忐忑不安、 心急如焚、闷闷不乐、5261 惴惴不安4102
形容“有很多烦恼”的成语
形容“有很多烦2113恼”的成语:
心神不定 :xīn shén bù5261 dìng,心4102里烦躁,精神不安。1653
心猿意马 :xīn yuán yì mǎ,形容心里东想西想,安静不下来,一颗浮躁不定、不平静的心。
闲愁万种:xián chóu wàn zhǒng,形容思想空虚,多愁善感,愁情满怀。
心慌意乱 :xīn fán yì luàn,心里着慌,乱了主意。
忐忑不安 :tǎn tè bù ān,心神不定,心神极为不安。
心急如焚 :xīn jí rú fén,心里急得像着了火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心乱如麻 :xīn luàn rú má,心里乱得像一团乱麻,形容心里非常烦乱。
闷闷不乐:mèn mèn bù lè,形容心事放不下,心烦不快活。
愁山闷海 :chóu shān mèn hǎi,忧愁如山,苦闷似海。
忧愁如山:yōu chóurúshān ,脸上忧愁严肃,心中不愉快。
闷海愁山 :mèn hǎi chóu shān,形容愁闷象山一样大,象海一样深,无法排遣。
消愁解闷:xiāo chóu jiě mèn,消除忧愁,解除烦闷。
心烦虑乱 :xīn fán lǜ luàn,心思烦乱,不知怎样才好。
如坐针毯:rú zuò zhēn zhān,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心烦意冗:xīn fán yì rǒng,心思烦乱,不知该怎么办。
关于烦恼的成语
成语:使心憋气拼音:shǐxīnbiēqì解2113释:使:致使;憋气:5261指有委4102屈或烦恼不能发泄。让人心情不舒畅,使性子,发脾气。出处:明·天然智叟《石头点》卷十二:“可知有你这歪老货搬弄,致使我家娘一向使心憋气。”成语:达观知命拼音:dáguānzhīmìng解释:达观:指一切听其自然或看得开;命:命运;知命:指知天命。指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任凭命运摆布,无所烦恼。六根清净:六根:佛家语,指眼、耳、鼻、舌、身、意。佛家以达到远离烦恼的境界为六根清静。比喻已没有任何欲念。薰风解愠:薰风:和煦的风;愠:怨恨。温和的风可消除心头的烦恼。风僝雨僽:僝、僽:烦恼憔悴。形容历经磨难,十分烦恼憔悴。使心憋气:使1653:致使;憋气:指有委屈或烦恼不能发泄。让人心情不舒畅,使性子,发脾气。三杯和万事:和:缓和。指饮酒可以解脱愁闷消除烦恼。窝窝囊囊:受委屈之后表现出的烦恼,窝气或指人懦弱,没本事。灰身灭智:佛教语。指断除一切身心烦恼,为小乘阿罗汉果的境界。烦心倦目:烦恼的心情,倦怠的眼睛。形容颓丧的情绪。灰身泯智:佛教语。指断除一切身心烦恼,为小乘阿罗汉果的境界。同“灰身灭智”。熏风解愠:熏风:和风;愠:恼怒怨恨。温和的风可以消除心中的烦恼,使人心情舒畅。眼不见,心不烦:比喻只要没有看见或不在眼前,也就不会为这操心或烦恼。烦天恼地:对天地都有所烦恼。形容心情极其烦闷苦恼。禅絮沾泥:比喻禅寂之心受到尘世烦恼的沾染。自贻伊戚:贻:遗留;伊:此;戚:忧愁,悲哀。比喻自寻烦恼,自招忧患。好肉剜疮:比喻无事生非,自寻烦恼。搔耳捶胸:搔耳朵,捶胸膛。形容后悔、烦恼的样子。六根清静:六根:佛家语,指眼、耳、鼻、舌、身、意。佛家以达到远离烦恼的境界为六根清静。比喻已没有任何欲念。自遗伊戚:伊:是,此;戚:忧患。比喻自寻烦恼,自招灾祸。自诒伊戚:自寻烦恼;自招灾殃。牛山下涕:牛山:在今山东淄博市东。齐景公登上牛山感到终有一死而悲哀下泪。比喻因事物变迁而引起的悲哀。也指不知满足而自寻烦恼。达观知命:达观:指一切听其自然或看得开;命:命运;知命:指知天命。指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任凭命运摆布,无所烦恼。怅然若失:怅然:形容不如意、不痛快。象失去什么似的烦恼不快。自僝自僽:僝、僽:烦恼,埋怨。自寻烦恼,自相埋怨。开释左右:开释:开导解释;左右:用于信札,尊称对方。指用劝慰、开导的话消除对方的忧愁、疑虑和烦恼。三杯和万事,一醉解千愁:指饮酒可以消除烦恼,解脱愁闷。闲愁万种:闲愁:说不出的烦恼。莫名的烦恼极多。形容思想空虚,多愁善感。也形容愁情满怀。愁潘病沈:泛指烦恼和疾病。雀角之忿:指雀和鼠都能毁人们的房子,就如同打官司一样。比喻打官司带来的烦恼。憋气窝火:憋:闷在心里。压住性子,把屈辱或烦恼强压在心里。
形容“烦恼”的成语有哪些?
1.眉头不展
拼音: mé2113i tóu bù zhǎn
解5261释: 展:舒展。4102紧皱着眉头,愁闷不乐的样子。1653形容忧愁烦闷的样子。
出处: 《新唐书·郭崇韬传》:“郭崇韬眉头不伸,常为租庸惜财用,陛下虽欲有作,其可得乎?”
举例造句: 宋江眉头不展,面带忧容。
2.一筹莫展
拼音: yī chóu mò zhǎn
解释: 筹:筹划、计谋;展:施展。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
出处: 《宋史·蔡幼学传》:“其极至于九重深拱而群臣尽废,多士盈庭而一筹不吐。”
举例造句: 平时学习不认真,不求甚解,到用时就会感到知识贫乏,一筹莫展。
3.咳声叹气
拼音: hāi shēng tàn qì
解释: 因忧伤、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出处: 《负曝闲谈》第六回:“江裴度无法,只得咳声叹气的出得行门,偏偏包车夫又不知去向,把他恨得跺脚。”
举例造句: (她)决不垂头丧气,决不咳声叹气。
4.心乱如麻
拼音: xīn luàn rú má
解释: 心里乱得象一团乱麻。形容心里非常烦乱。
出处: 元·五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金圣叹批:“此其心乱如麻可知也。”
举例造句: 想到这一点,他心乱如麻,一夜都没有合过眼儿。
5.心烦意乱
拼音: xīn fán yì luàn
解释: 意:心思。心思烦乱,不知怎样才好。
出处: 《楚辞·卜居》:“心烦意乱,不知所从。”
举例造句: 袁绍回冀州,心烦意乱,不理政事。
烦恼的成语有哪些?
烦恼的成语嗳声叹气:因伤感、烦闷或悲痛而发出叹息声。烦天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363353737恼地:对天地都有所烦恼。形容心情极其烦闷苦恼。咳声叹气:因忧伤、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眉头不伸:形容忧愁烦闷的样子。眉头不展:展:舒展。紧皱着眉头,愁闷不乐的样子。形容忧愁烦闷的样子。闷怀顿释:心中的忧虑、烦闷一下子就消失了。闷闷不悦:闷闷:心情不舒畅,心烦;悦:愉悦。形容心情烦闷不快活。消愁解闷:消除忧愁,解除烦闷。消愁释愦:指消除烦闷,愉快身心。移情遣意:变易情志,消遣烦闷。昼慨宵悲:慨:慨叹。白天慨叹,夜晚悲戚。形容心情十分烦闷。自寻烦恼:自找的烦闷苦恼。意思是,本来不该有烦闷苦恼。怅然若失 怅然:形容不如意、不痛快。象失去什么似的烦恼不快。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殷怅然自失。” 愁潘病沈 泛指烦恼和疾病。 出处:晋·潘岳因忧愁而早生白发,南朝·梁·沈约因病而瘦减腰围。 达观知命 达观:指一切听其自然或看得开;命:命运;知命:指知天命。指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任凭命运摆布,无所烦恼。 出处:茅盾《幻灭》十四:“达观知命的思想,暂时引渡静离开了苦闷的荆棘。天快亮时,她也沉沉入睡了。” 好肉剜疮 比喻无事生非,自寻烦恼。 出处:《续传灯录》:“说佛说祖,正如好肉剜疮;举古举今,犹若残羹馊饭。” 灰身灭智 佛教语。指断除一切身心烦恼,为小乘阿罗汉果的境界。 出处:隋·智顗《四教仪》:“若灰身灭智,名无余涅槃。” 灰身泯智 佛教语。指断除一切身心烦恼,为小乘阿罗汉果的境界。同“灰身灭智”。 六根清净 六根:佛家语,指眼、耳、鼻、舌、身、意。佛家以达到远离烦恼的境界为六根清静。比喻已没有任何欲念。 出处:隋·隋炀帝《宝台经藏愿文》:“五种法师,俱得六根清净。” 六根清静 六根:佛家语,指眼、耳、鼻、舌、身、意。佛家以达到远离烦恼的境界为六根清静。比喻已没有任何欲念。 出处:《法华经·法师功德品》:“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静。” 杞国忧天 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同“杞人忧天”。 杞国之忧 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同“杞人忧天”。
烦恼的成语有那些
杞国忧天 比喻不必2113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5261。同“杞人忧天4102”。 杞国之忧 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1653根据的忧虑和担心。同“杞人忧天”。 杞人忧天 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杞县一带。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出处:《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杞人之忧 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同“杞人忧天”。 杞天之虑 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同“杞人忧天”。亦省作“杞虑”。 闲愁万种 闲愁:说不出的烦恼。莫名的烦恼极多。形容思想空虚,多愁善感。也形容愁情满怀。 出处:元·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一折:“真乃是消磨了闲愁万种。” 熏风解愠 熏风:和风;愠:恼怒怨恨。温和的风可以消除心中的烦恼,使人心情舒畅。 出处: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辩乐》:“昔日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庸人自扰 自扰:自找麻烦。指本来没事,自己找麻烦。 出处:《新唐书·陆象先传》:“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而烦耳。” 自寻烦恼 自找的烦闷苦恼。意思是,本来不该有烦闷苦恼。 出处:巴金《家》六:“他不能够说服她们,他又何必自寻烦恼,浪费精力呢?” 自诒伊戚 自寻烦恼;自招灾殃。 出处:《诗经·小雅·小明》:“心之忧矣,自诒伊戚。”《左传·宣公二年》:“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自贻伊戚 贻:遗留;伊:此;戚:忧愁,悲哀。比喻自寻烦恼,自招忧患。 出处:《诗经·小雅·小明》:“心之忧矣,自诒伊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