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词句摘抄 > 句子资讯 > 正文

庆字组成语 有庆字的成语

庆字组成语 有庆字的成语

有庆字的成语

普天同庆、弹冠相庆、额手称庆、河清云庆、景星庆云、率土同庆、螽斯衍庆、积善余庆、一人有庆、庆吊不行、充闾之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石庆数马、瑞庆大来、弄璋之庆、螽斯之庆、庆赏无厌、举手相庆、先号后庆、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等。一、普天同庆 [ pǔ tiān tóng qìng ] 解释:天下的人或全国的人共同庆祝。出自: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元帝生皇子;普赐君臣。殷洪乔谢曰:‘皇子诞育;普天同庆;臣无勋焉;百猥颁厚赉。’”译文:元帝生皇子;普赐给你我。殷洪乔谢赏说:‘皇子诞生;普天同庆;我没有什么功劳呢;百蒙受厚赐。’二、弹冠相庆 [ tán guān xiāng qìng ] 解释:弹冠:掸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指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出自:宋·苏洵《管仲论》:“一日无促,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译文:一天没有催促,那三个人,可以用弹冠而相互庆贺了三、额手称庆 [ é shǒu chēng qìng ] 解释:额手:以手加额。把手放在额上,表示庆幸。出自: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七回:“文公至绛,国人无不额手称庆。百官朝贺,自不必说。”译文:文公到了绛,国人无不手放在额上,表示庆幸。百官朝贺,自不必说。四、河清云庆 [ hé qīng yún qìng ] 解释:黄河水清,云呈五彩。古人以为太平祥瑞的象征。出自:明·张居正《承天大志纪赞·龙飞纪》:“河清云庆,祥光烛天。”译文:河清说庆,祥光照耀天空五、景星庆云 [ jǐng xīng qìng yún ] 解释:比喻吉祥的征兆。庆云,五色云,祥瑞之云。出自:明 方孝孺《御书赞》:“惟天不言,以象示人,锡羡垂光,景星庆云。”译文:上天不说话,以形象示人,赐与光芒,天上的星星和云彩。

庆可以组成什么词?

庆祝 庆贺 庆幸 欢庆 大庆

带“庆”字的成语有哪些?

充闾之庆充闾:光大门楣;庆:喜庆。能使门第光大的喜庆事。额手称庆额手:以手加额。把手放在额上,表示庆幸。额首称庆把手放在额上,表示庆幸。额手相庆把手放在额上,表示庆幸。同“额手称庆”。河清云庆黄河水清,云呈五彩。古人以为太平祥瑞的象征。举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335333036觞称庆觞:古代盛酒器。举杯庆贺,表示喜悦。举手相庆指举手加额,以相庆贺。积善余庆积:积累;善:善事;馀庆:指先代的遗泽。积德行善之家,恩泽及于子孙。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积累;善:善事;馀庆:指先代的遗泽。积德行善之家,恩泽及于子孙。景星庆云比喻吉祥的征兆。庆云,五色云,祥瑞之云。弄瓦之庆瓦:古代妇女纺织用的纺砖;弄瓦:古人把纺瓦给女孩玩,希望她将来能胜任女工。祝贺人家生女孩。弄璋之庆弄璋:古人把璋给男孩玩,希望将来有玉一样的品德。祝贺人家生男孩。溥天同庆遍天下的人一同欢庆。普天同庆天下的人或全国的人共同庆祝。庆吊不通庆:贺喜;吊:吊唁。不予贺喜、吊唁。原指不与人来往。后形容关系疏远。庆吊不行庆:贺喜;吊:吊唁。不予贺喜、吊唁。原指不与人来往。后形容关系疏远。庆吊之礼庆:贺喜;吊:唁丧。比喻人与人往来中贺喜、吊唁的礼节。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不杀掉庆父,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就得不到安宁。庆赏无厌庆赏:欣赏;厌:厌烦。指某种事物或作品很有趣,令人百看不厌。石庆数马指在最简单的事情上也非常细心谨慎,一点也不马虎。率土同庆犹言普天同庆。天下的人或全国的人共同庆祝。弹冠相庆弹冠:掸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指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先号后庆指初凶后吉。悬弧之庆弧:弓。指男子的生日。相庆弹冠弹冠:掸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指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一人有庆常用为歌颂帝王德政之词。螽斯衍庆螽斯:昆虫名,产卵极多;衍:延续;庆:喜庆。旧时用于祝颂子孙众多。螽斯之庆螽斯:昆虫名,产卵极多;衍:延续;庆:喜庆。旧时用于祝颂子孙众多。

庆字的四字成语

庆赏无厌 [qìng shǎng wú yàn] 生词本基本释义令人百看不厌。出 处《六国朝·催拍子》百科释义名称庆赏无厌拼音qìng shǎng wú yàn解释庆赏:欣赏;厌:厌烦。指某种事物或作品很有趣,令人百看不厌。出处元·睢景臣《六国朝·催拍子》:“六桥云锦,十里风花,庆赏无厌。

庆 可以组什么词

庆 可以组什么词 :欢庆、喜庆、庆祝、校庆、国庆、庆功、吉庆、节庆、隆庆、庆幸、庆贺、庆历、庆典、庆隆、长庆、庆笑、庆戴、吊庆、庆吊、庆余、拜庆、同庆、庆宥、庆福、忻庆、天庆、庆荷、庆礼、庆腾、额庆、庆裔、庆灵、庆忭、庆祥、庆喜、延庆、庆悦、庆唁、冥庆、庆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句子知识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